“壽星”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長壽之神,人們習慣將其作為長壽老人的象征。提起這位白須老翁,除了一手扶杖、一手捧著仙桃,還有一個標志性形象——高高隆起的額部。而這一畫像中的體貌,卻似乎神諭一般降臨到這位百歲老叟身上。
今年3月,家住順德的周婆婆剛剛慶祝完百歲壽辰不久,雖然行動不便,但尚算耳聰目明,喊起話來中氣十足。當問起額頭上的這一個“小山包”的來歷時,“3年!3年!”她豎起三只手指答應著,同時提到“有點痛”、“不斷有水”、“很臭”。在身旁家屬的解釋下,我們大致了解到病史:約3年前老人的額部無意中出現(xiàn)一個“花生米”大小的皮膚腫物,但由于“不痛不癢”,本人和家屬并未引起重視,隨后的日子里腫物緩慢增大至如今的“鵝蛋”大小,曾有街坊打趣道“壽星額”!
然而,這一改變并沒有為老人帶來“吉祥”。半年前反復出現(xiàn)腫物基底部皮膚破潰、結痂、再次破潰的現(xiàn)象,并伴有觸痛、流膿、臭味。她曾嘗試過外涂多種藥膏均不見效,周婆婆甚至害怕“會傳染”而不敢逗曾孫玩耍了。家屬放心不下,多方打聽最后找到了我院燒傷整形外科尋求幫助。
左圖:額部腫物術前照片(全麻狀態(tài)下);右圖:術后創(chuàng)面換藥(腫物移除,修復良好)
“壽星額”是吉祥兆?病理活檢現(xiàn)原形
初見老人,是在南方醫(yī)科大學順德醫(yī)院燒傷整形外科的病房里。盡管已經(jīng)有了充分的思想準備,但乍見到老人干瘦的前額上那團黑似鐵石的隆起物時,醫(yī)生們還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氣。半球形腫物直徑達5cm,邊界清,表面皮膚粗糙、中央角質增厚,有色素沉著、脫屑,表面多發(fā)小乳頭狀凸起贅生呈菜花狀,凹凸不平,多處散在潰瘍,壞死組織結痂,部分軟化、溶解,有膿性臭味分泌物。腫物質軟,按壓無退色,深部粘連,難推動,輕觸痛。
慢性皮膚潰瘍經(jīng)久不愈需警惕癌變可能!有著豐富臨床經(jīng)驗的馮裕董主任親自詢問病史并診查患者后決定先行“腫物病理活檢”,即于局麻下切取米粒大小的可疑病灶送病理科進一步鏡下檢查。不出所料,隨后的病理診斷結果被證實為“鱗狀細胞癌”。
認識“皮膚鱗癌”,巧施手術剜瘤復顏
據(jù)悉,原發(fā)皮膚鱗狀細胞癌(cSCC)是一種起源于表皮或其附件的角質細胞惡性腫瘤,是繼基底細胞癌之后第二常見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,它可以局部侵犯,也具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潛力。通常發(fā)生在日光暴露部位,如頭頸部,紫外線照射是其發(fā)展的最重要危險因素;器官移植受者發(fā)展為cSCC的風險增高。其高危表現(xiàn)包括:腫瘤大?。?cm、腫瘤深度>4mm、位于耳朵或唇部、組織分化差、周圍神經(jīng)或淋巴血管浸潤,以及患者身體免疫抑制狀態(tài)。對伴有清楚組織切緣的外科切除是大多數(shù)cSCC的治療選擇。
經(jīng)過仔細而慎重的術前評估、談話及準備,術中借助快速冰凍活檢明確陰性切緣,最終周婆婆在全麻下接受了“額部皮膚惡性腫瘤擴大切除+自體游離皮片移植術”,過程順利,修復滿意。在老人額頭上壓了3年的“大山包”終于被移除了,當看到了鏡中平整的額頭時,老人難掩心中的喜悅。
患者術后確診為高危cSCC。故老人仍需接受持續(xù)至少2-5年,每3-6個月1次的隨訪評估。期間做好日光防護及定期的皮膚自檢是很有必要的。
術后康復出院,百歲老人豎起大拇指表達感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