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,據媒體報道,河南南陽15歲男孩凌晨寫作業(yè)猝死課堂,其父發(fā)表的一段“娃啊,爸爸深深懺悔,你每天睡眠那么少,還無形中增加你的學習壓力”的懺悔文字更是令人心碎,然而,時隔兩天,河南又爆出一名13歲女孩因學習差被親媽打死的新聞。很多父母爭著要孩子贏在“起跑線”上,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焦慮不已,并將之傳遞給孩子。著名作家畢淑敏日前在廣州舉行的家庭教育講座上也談到:“中國歷史上從未有像現(xiàn)在這樣焦灼、驚恐不安的父母。” 為何現(xiàn)代父母如此焦慮?
焦慮是與生俱來的,它是我們動物本能的一部分。在大自然中,個體是弱小的,隨時有可能被攻擊,為了生存,時刻保持警覺,準備逃跑或戰(zhàn)斗,提心吊膽,緊張焦慮,對于生存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。
由此我們可以看出,焦慮是因為感到自身受到了威脅,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而產生的。安全感又從何而來呢?
一個人安全感的建立,要追溯到我們的童年。在童年,尤其在1~3歲,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。媽媽的陪伴和無條件的愛會讓一個孩子產生良好的安全感。很多人不能理解什么是無條件的愛,這是相對有條件的愛而言的??荚嚸星懊?,媽媽表現(xiàn)得很愛孩子;考得不好,媽媽就生氣了;只有孩子聽話了,乖乖的,媽媽才愿意給予孩子關注和愛,這種愛,是有條件的愛。有條件的愛,常常使孩子為了能讓媽媽高興,不顧自身感受,極力討好媽媽。在此情形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大多沒有安全感。
現(xiàn)在的父母,大多是在這種情形下成長起來的,兒時安全感就建立得不好的父母,自己成為父母后安全感更是雪上加霜。現(xiàn)在為人父母者,大多是70后、80后,部分的家長,因為自己沒有機會上大學,期望孩子能上好的大學;有的父母自己日子過得不寬裕,因此期望孩子通過讀書以后不再過窮日子;受到我們傳統(tǒng)文化成王敗寇觀念的影響,父母大多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,過高的期望值,更加重了父母的焦慮。而很多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,父母擔心孩子以后能否獨立,能否立足社會,這也加重了父母的焦慮感。
沒有安全感的父母會把他們的不安全感傳遞給孩子。父母焦慮了,孩子也焦慮了。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成了父母焦慮的縮影。我們在心理門診見到的很多孩子,是累趴在起跑線上的孩子,考試焦慮、游戲成癮、厭學逃學,自殺自殘,每個孩子都讓人揪心。已經在起累得走不動、累得不想走的孩子又如何走完人生的全程呢?
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,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沒有安全感的人,除了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外,在性格上會討好他人,謹小慎微,猶豫不決,要求完美,墨守成規(guī)。
為了生存,時刻保持警覺準備逃跑或戰(zhàn)斗,提心吊膽,緊張焦慮,這樣的人生能美好嗎?我們人生的意義又在哪呢?我們的環(huán)境真的危機四伏嗎?我們和他人的關系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嗎?我們只有拿到第一了才能獲得幸福嗎?